绿地武汉建第一高楼 预算300亿
发布者:清松设计 点击次数:36503 时间::2012-03-12
“绿地是中国超高建筑专业户,每进入一个城市就要建这样一个地标。”
绿地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绿地集团” )地产事业部总经理李明这样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主力释放重要信号(附股) 机构资金流向已出现巨变! 免费的Level-2高速行情 收费软件强大功能限时免费 3月3日,时代周报记者来到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下称“绿地国际” )的施工现场,在凛冽的寒风中,工地上机器轰鸣呼啸,头戴安全帽的数百名工人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武汉连日来的阴冷和雨雪未能阻挡施工进度,整个施工现场,已有8栋高楼拔地而起。
此时此刻,这个有“高楼情结”的地产大鳄,正在武汉创造一个“再越极颠”的完美计划—更改当前606米的绿地中心高楼设计计划,超越上海中心(632米),成为真正的中国第一高楼。
武汉绿地中心,即是绿地国际的核心项目,位于武昌滨江商务区的核心区,与汉口百年外滩隔江相望,武昌滨江商务区亦是地产大亨们的必争之地。
对于绿地集团在江城拟建中国第一高楼这一举动,武汉市国土资源局机关党委刘书记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掷地有声地表示:“我们的态度就是支持他做,只有绿地集团有这个能力而且又符合高楼建筑的规划标准,当初绿地集团在拿地时就明确表示,要建600米以上的高楼。”
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是,在武汉,绿地中心已成为这座城市经济实力的象征,似乎也成了地方政府向外界炫耀实力的资本。
一位观察人士指出:“对武汉这座生机勃勃的城市来说,绿地国际增高欲望也许是个恰到好处的寓言。”
“高楼竞赛”的佼佼者
绿地集团的摩天大楼正在全国扎桩落地,而武汉,则将打造中国第一高楼。
就在日前,武汉绿地中心拟更改设计方案,进行拔高而遭到媒体热议。意外的是,武汉绿地公司媒体部负责人张振兴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却矢口否认,称不存在拔高一事,并匆匆挂掉记者电话。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的整个项目总共分为A01-A04这四大板块,A01板块主要就是中建三局承建的武汉绿地中心,这也是整个项目最核心的部分,面积约占30万平方米,建筑120层,总高606米,总投资140亿元,预计8年内完工。
3月3日,时代周报记者来到绿地国际的施工现场进行实地采访,凛冽的寒风和着工地上的机器轰鸣声,不时从耳边呼啸而过,头戴安全帽的工人们还在不停忙碌动工,阴冷且连绵的雨并没有阻止其施工进程。
整个施工地目前已有8栋在建高楼,负责A04板块项目开发的新八集团夏经理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在建的这8栋楼都是居住楼,其中48层的占3栋,32层的占4栋,还有一栋就是27层。这8栋楼从去年11月份开始动工,到现在为止封顶的就有5栋,工人都在不停地赶工,预计在今年6月份完工。
而由中建三局负责的A01板块武汉绿地中心,其地面桩基已经打了10米深左右,现场一位工人指着不远处的一台挖土机说:“这个桩基需要打58米深,难度非常大,下面多水,每深一米都得进行排水,整个基坑地面积就有4万 ,而且又临近长江面临着防洪难题,所以说这也是国内施工难度最大的深基坑工程。”
就在靠近挖土机10米不到的地方,一个面积约为50 的硕大广告牌上醒目地标着:“专注超高领域,缔造中国高度”,让整个施工现场透着一股傲然必胜的霸气。
绿地集团一位内部人士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非常喜欢建超高楼,每去一个地方就要建造一个地标建筑,所以内部员工戏称这些地标建筑为“冲天大厦”。
时代周报记者获悉,去年绿地集团还举办了一个全国超高层巡展活动,大连绿地中心高达518米,济南绿地超高层400米,郑州绿地中心高度为280米,广州白云绿地中心200米,南京紫峰大厦高达450米,济南绿地普利中心260米,南昌绿地中心246米。目前建成和在建超高层城市地标建筑就达15幢,其中3幢位列世界排名前十,这些超高层区域地标性建筑,统一冠名为“绿地中心”。
彼时,这家永怀“高楼情结”的地产公司正在更改一个“再越极颠”的美妙计划,武汉绿地中心606米高楼将要拔高,拟超越上海中心(632米),欲成为中国第一高楼,顿时成为媒体关注焦点。
对于公众的关注和热议,李明表示:“更改大楼的方案目前还在调研,最终的高度要等论证之后才能确定。而且地标建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座城市的形象和尊严,更是城市经济扩张的引擎。”
而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的一位建筑分析师则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武汉绿地中心这一606米的高度已经跨越了建筑领域的范畴,并延伸到产业、经济和城市格局等方面,将地产价值、经济价值和城市价值立体化起来,欲打造武汉国际性的时空坐标。
毋庸置疑,绿地集团显然已是国内新一轮“高楼竞赛”的佼佼者。对此,圈内的一些地产大鳄也一致认为绿地确实是中国顶尖高楼建设专业户,也缔造着中国高度。
对于此种盛赞,李明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道:“在国内地产企业中,只是因为绿地最懂政府战略和城市规划,我们也只是利用自身优势,做了当地政府所想、百姓所需而其他企业又做不了或者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逆势投300亿建第一高楼
事实上,绿地集团的武汉高楼计划及实施,并非是它一厢情愿的冲动。
武昌滨江商务区俨然已成为地产大鳄们逐鹿之地,在这个早已被资本搅动的区域,豪门盛宴临席,这其中就包括万达公馆和万达威斯汀酒店,绿地当然也不愿意袖手旁观。
据武汉市国土资源局网站上的公开资料显示,绿地集团于2010年11月以53.98亿元竞得这块总面积423亩、总建筑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的黄金宝地。根据当时拿地要求,建筑高度上规定“临江主要公建高度不低于600米,涵盖居住、办公、娱乐、观光旅游等功能”。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全球经济似乎并未复苏,欧洲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国内房地产商都有些偃旗息鼓,房地产市场更是哀鸿遍野的时候,为何绿地集团仍逆市拿地并计划投资300亿元,仍要建造“第一高楼”?
绿地集团旗下一子公司绿地建设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孟经理表示:“做地标性建筑不是我们想做,而是政府想做。我们进入一个新城市,就要做政府喜欢做的事。而且绿地在项目的操作过程中,一直遵循两点,一个是紧贴市场需求,一个就是秉承政府所想。”
而在武汉当地官员看来,他们对这个项目无疑寄予了厚望。
去年,《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国务院批复,武汉城市地位由“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跃升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对于这个多年处于落寞的中部老大来说,正试图从多方面来证明自己的经济地位。而绿地集团这个超高楼专业户的入驻就是他们急于证明自己地位的结果。
就在武汉绿地中心去年破土动工的开工典礼上,湖北省领导曾说,该项目是武汉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后的一大力作,代表武汉的新高度、新未来,也标志着武汉的腾飞。
孟经理还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多数超高层的项目主要由于政治原因,政府想要出政绩,而绿地也已经把为地方政府建设超高层建筑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超高层拿地便宜,还能得到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
由此可见,尽管2011年地产脉象被认定是“从泡沫回归理性”,但绿地仍然逆势拿地勇建第一高楼,主要是得到政府支持,高楼也似乎成了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的象征。
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也曾公开表示,“只要得到地方政府支持就相当于手握尚方宝剑,而且一个30万平方米的普通建筑和30万平方米的超高层建筑,对于经济的影响力是有绝对区别的。”
深陷超高楼扩张的质疑中
随着绿地在摩天大楼计划上的高歌猛进,关于绿地超高楼扩张的质疑和担忧也旋即高涨。
众所周知的是,类似于这种超高楼的建设前期投资非常巨大,并且开发周期漫长,从目前来看绿地超高层建筑的脚步仍在继续,未来绿地承担的不仅仅只是几个高楼而已,如果企业没有相当雄厚的资金实力,那么就很有可能陷入“高楼魔咒”当中,也即一栋高楼拖垮一个企业。
著名经济学家劳伦斯甚至总结出“劳伦斯魔咒”。劳伦斯发现,世界最高大楼的开工建设,与商业周期的剧烈波动高度相关,大楼的兴建通常都是经济衰退到来的前兆,劳伦斯把这个发现称为“百年病态关联”:大厦建成,经济衰退。
但武汉绿地营销总监吕振星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绿地并不担心其资金链问题,到目前为止,绿地单住宅部分的销售就实现600亿元以上,集团整体销售额就高达800多亿元。建超高楼的首要前提条件就是要保证其充足的资金链,而绿地集团的资金链非常充足。
据时代周报记者查证,绿地集团在2011年房地产市场受调控重压持续下行之年,逆势取得骄人业绩,实现业务经营收入超过1830亿元,较上年增长32%。
但高楼也并不意味着高的经济效益,就拿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这一内地第一高楼来说,由于其高价策略失灵,人气惨淡,很多商户纷纷退租,面对高高在上的空置率,这座原本只租不售的大楼,目前正在寻觅买家。连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都消化不动超高楼的高价策略,绿地又为何在武汉拟建中国第一高楼?
李明对此则表示:“在绿地的视野里,武汉是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新起之秀,近几年围绕高铁建设,武汉的3小时城市圈已经覆盖中国80%的区域和人口,这就是巨大的商机。除此之外,武汉有着‘九省通衢’之称,交通非常便利,而滨江商务区的位置就相当于武汉的心脏区。武汉绿地中心的建成将会带来武汉的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从某种程度而言,类似于绿地中心这样的摩天大楼,对武汉知名度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会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更多人担心的则是绿地中心的建成是否会成为武汉楼市价格上涨的推手。
夏经理给时代周报记者算了一笔账:绿地中心建成以后,成本将在1万元/平方米以上,目前武汉市的房地产均价7000多元/平方米,那么等到项目完成以后,肯定会间接拉动武汉的楼市价格。
不少专业人士除了从经济、楼价等方面质疑或者担忧武汉606米高楼的合理性,关于高楼的安全问题也成为舆论关注的对象。
绿地设计规划部一名姓胡的员工坦承,就目前国内技术水平而言,建造6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已不再难以逾越,建了这么多地标建筑,还没有哪一座高楼出现质量问题。
一言以蔽之,高楼建设不能抛开现实情况,更不能超越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步水平,也不能作为政府炫耀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