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毅:探索“现代建筑语言”
发布者:清松设计 点击次数:32340 时间::2009-09-15
最近,陈家毅在上海书店出版社一口气推出了两本新书:《城市磁场》和《重顾草莓地》。这两本书包含了陈家毅对城市生活、城市文化以及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许多独到见解,其娓娓道来的精彩文笔也令不少读者倾倒。
早在十几岁时就开始投稿生涯的陈家毅,至今仍然十分注重文章的“言之有物”。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自己数十年来的写作与阅读息息相关。“其实我看书看得很杂,在我的床头至少有二十几本书,港台、内地出版的书都有,我还会定期看一些杂志。虽然很难马上说出我现在在看什么书或杂志,但只要是我有兴趣的,我都会看。小说、散文、杂文均在我阅读的范围之内。”陈家毅说,他对于文字和文笔的要求比较高,因为他觉得中文有其独有的漂亮好看之处,“不止是字面上的漂亮,其内涵、意义也是非常深远的。”
陈家毅认为,在当下华人社会的语境里,中文词汇给人一种“流失”的感觉,尤其是现代人说话以及网络语言,这样的情况更加严重。“我觉得其他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比如英语或日语,总能从他们的文化根基中寻找到一些东西。而中文本身实际上是非常丰富的,我们本应该可以从语言中找到更多文化根源。”陈家毅说,他比较喜欢在了解一样东西之后,把它套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应用,这时如果用一样的语句来描述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就会产生有点超现实的现象,这种来自中文的奇妙效果,令他乐此不疲。
长期的英伦生活背景,也使陈家毅受到英语写作、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我很喜欢英语的一种幽默感,那是一种不言而喻、摆在里面的幽默,当然这是需要发现的。有时我还喜欢一种dry humor(干幽默),这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我觉得中文其实也能做到这种感觉,比如有时一句话在字面看起来没有什么,但仔细想想会发现其实表达两层意思。”
在聊天时因为某个细节,陈家毅会忽然联系到某部小说里的一处情节,可见其阅读面之广。他说自己比较喜欢一些白话文老作家,尤其喜欢周作人、沈从文、杨绛的文字。“沈从文有一种飘逸感,尽管他经历过大起大落,但他毕竟还是一个读书人。他后期做的一些研究工作,比如说他被派去研究一些古物、古衣。他用文字对古代服装饰品的描述,居然可以与《红楼梦》对出场人物服装的描述不相上下。”陈家毅说,《红楼梦》、《金瓶梅》是他经常会翻阅的书。有时实在感到疲惫,他就看看《本草纲目》和《皇帝内经》,了解一下“是吃莲子好还是吃西瓜好”。“其实做建筑很多时候都要和草木打交道,所以我也从这方面来感觉周围的事物。”
从英国回来近十年,陈家毅最想研究的是“华人的现代建筑语言”。“我想从华人的精神方面寻找答案,这可能是从古诗词、古字画中来,也可能从传统戏曲中来。我最近在看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领悟到郊外的房子其实是要若隐若现的。日本人将现代的文化、现代的美学运用到现代建筑中,我也希望能做一个拥有现代华人文化气质的建筑,这是目前我最需要花时间去做的事。”
1.《重顾草莓地》
陈家毅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年7月版
35.00元
这本书是陈家毅在英国居住多年之后所写的文集。“草莓地”原是披头四乐队的一首歌,陈家毅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很多年后他在伦敦听到时觉得无比熟悉。他发现,原来英国对于新加坡的影响,除了语言之外,还涉及到思想、行为和习惯等许多方面。当他在英国听到这首“草莓地”的时候,就好像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因此,他想用这本书告诉读者:一个新加坡人和英国的关系。
2.《城市磁场》
陈家毅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年7月版
35.00元
近十年来,陈家毅因工作之需,经常奔波往返于全球各大洲,得以感受当今各大城市的独特风情、社会脉动和时尚流变。他把自己的见闻与感想写进专栏里,其中有些就收到这本题为《城市磁场》的文集中。跟随他的脚步和笔触,伦敦、东京、曼谷、伊斯坦布尔、北京、纽约、威尼斯、杜拜等各城市新兴的购物商圈、艺文中心、书店、美术馆、陆桥、流动摊贩、声色场所等等,读者均能一览无遗。